专题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学习 > 正文

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13-02-25    来源:彭灿荣     点击:

国外有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科技足以亡国;一个民族没有文化足以灭种。可见文化在国家、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地位。构建起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业常青之“道”。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具有一种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的吸引力。虽然当今中国经济增长不断加快,在世界上影响力也不断加大,但是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眼里,中国只是一个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市场,他们既不了解也不完全认同中国的“软实力”。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实践一再证明,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是需要中华文化复兴作为支撑和保障的,而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我们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

一、要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度表现。它既可以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已所用,又不用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同时它也可以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由此可见,文化的自信不是一厢情愿地向别人宣传自己的文化如何优秀,也不是抱着已有的传统不放手,而是在合理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发展文化,为其增添新的因素,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高度的文化自信能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传达到其他异文化当中去,也能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去学习别国文化中的精髓,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二、要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我们有着辉煌丰富的文化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在当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有些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缺乏感知,崇洋媚外的思想有所蔓延,好像真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文化是灵魂,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文化的支撑,注定是肤浅的、没有前途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高度的文化自信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

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硬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在文化“软实力”上也咄咄逼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更新,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一种强势文化,正是依赖于它不同程度的文化自信。而中国,在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成后,逐渐进入了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坐标、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不容拒绝地成为历史的主题。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面前中华文化既面临着时代发展的挑战,又面临着国外反华、反社会主义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加上文化本身固有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唯有提高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

(二)高度的文化自信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国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积累了宝贵经验。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指导文化建设的科学理念,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还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某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某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导致出现了如“瘦肉精”、“毒豆芽”、“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比如一些新闻报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收视率、购买率。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可能被各种力量利用作为传播不良信息、煽动暴力犯罪活动的工具;思想性好、艺术感染力强、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经典更是太少了,甚至有的经典作品被搬上荧屏之后,反而失去了原本的光彩;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等等。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改革,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三)高度的文化自信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我们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我们国家、民族、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的复杂情况下,更加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人心,推动国家、民族不断发展。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是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要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提高途径

(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自信

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不断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从而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因此,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种包容并存的心态。2011年3月,温家宝总在答记者问时说:“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使国家强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具备自信的、包容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崛起条件。文化自信,从本质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为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对比中,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并有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时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着深刻的根源。在我国唐朝时期,被称为“开放的时代”。长安不仅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而且是国际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唐长安有几十万外国人居住在那里,在里面生活、工作、经商。特别突出的是,唐代有一些官员就是外国人,这些官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部长级干部,当时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尼就是当时太子的老师。从些来看,说明唐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自信、包容的心态。当今中国文化正处在蓬勃发展的过程当中,更是需要自信与包容,敢于借鉴不同的思想、勇于接受不同的文化,以大国的开放心态和大国的雄健姿态面对世界、走向世界。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一定能够妥善地处理各种各样的挑战与风险,逐步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二)需要培育和提升中华民族伦理精神自信

伦理精神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认识对于自己力量、精神和品格所作出的一种理性判断和肯定性评价,象征着人们道德主体性的确立并构成人们主体能动性的内在源泉。真正的伦理精神自信总是充满对道德的敬重,有一种“尊道贵德”和“志道据德”以及弘道扬德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追求;有一种对民族传统和文化的认同和置身于伟大民族传统与文化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的伦理精神自信是同使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充满了敢于担当和敢于负责的意识。正是这种敢于担当和敢于负责的意识,不断地激励着主体上下求索,去为国家、民族和时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伦理精神是民族成员根本的价值指向和行为目标,它构成了民族成员深层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素质,是民族成员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文化自信源于并依存于伦理精神自信,伦理精神自信支撑和挺立文化自信。古今中外的文化创造与文化发展,都离不开伦理精神自信的动力支持和价值引导,伦理精神自信源于人自身的精神自信特别是对自己所形成和涵养的伦理精神的自信,成于人自身的社会实践并必然表现在文化观念和精神境界上的自信,进而催促和激励人们不断地创造文化、发展文化乃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去保守和捍卫文化。

(三)需要有着眼未来的长远发展规划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6、17期)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的蓬勃生机,来自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放眼世界、审视自己、展望未来,世界的变化、中国的进步、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我们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舞台,当代中国文化正展示出令人振奋、再现辉煌的良好势头。”这段话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全面审视。中华民族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果我们在主体的精神世界要更加充实完善,从而能够引领世界的发展,需要我们从世界发展大势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文化建设自身的良好局面中、从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潮流趋势中去把握我国的文化发展前景,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引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远大抱负完成伟大而光荣的创造世界历史的神圣使命。

总之,努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迫切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的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大有可为的,但我们也必须明白,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建楼、修路是不一样的,需要长时间的积聚,所以中华文化的复兴还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不懈的创新、前进。